在抗日战争中期,蒋介石制造了"皖南事变",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。面对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高涨,蒋介石采取反动措施,更加血腥地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。因此,面对祖国的灾难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,郭沫若义愤填膺,决定创作历史剧《屈原》。 八路军征订办事处主任周恩来认为,革命文艺家可以利用话剧这一武器同敌人斗争,并热情地支持郭沫若的创作。《屈原》最终成功上演,轰动了重庆和全国。然而,进步力量的胜利激怒了蒋介石,他请来周恩来"兴师问罪",但周恩来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他。宣传部长张道举行文化界名人招待会,企图围攻郭沫若。然而郭沫若从容不迫,谈笑风生,巧妙地避开学术之争,直指当局的弊端,令张道藩及反动文人们无言以对。 为了突破当局的封锁和破坏,继续扩大影响,剧社决定前往北平演出。在北平,郭沫若与其他进步文人一起,以《屈原》为号召,勾结青年文艺界,共同抗击当局的文化封锁。这一行动令官僚资产阶级感到恐慌,他们派遣特务暗杀郭沫若,但未遂。最终,剧社成功举办了《屈原》北平演出,引发轰动,影响力不断扩大。郭沫若因此成为抗日战争中期文艺界的领军人物,对促进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